Posted by & filed under 学习, 英语.

马克: 你最近英语学习怎么样?

中国朋友: 就是在学习啊,你知道我是比较笨的,学习是慢的。

马克:想象不到你苯, 没有想到。

马克: 我们都有容易学的, 不容易学的。还有, 有对我们合适的学习方式, 也有不合适的。你只要找到对你容易学习的方式。对你合适的方式就行, 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

马克: 比方说你喜欢看电视DVD。用那样的方法学习吧

中国朋友: 好的,谢谢你。

马克: 如果一个方法不太有用, 找另外的方式。目的是一样, 提高你的英语水平。

Posted by & filed under 外国人, 中国, 面子, 朋友, 文化.

马克:我让一个中国朋友写她对在中国的外国人的印象。这是她写的:

我的外国朋友们
马克让我为getpowers.net写篇文章,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他刚帮我校对了一篇英文文章,我没有理由不对他有所回报。但是答应后我又有点犯愁了。写点什么好呢?他的网站是“外国人的中文网站”,我的话题自然不能离开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那些事,然而我的生活中实在没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发生,只能随便聊聊了。

我的英语能力是完全自学而来的,所以在苦学英语的那几年中并不认识什么外国人,那时对外国人的兴趣非常浓厚,因为总想找到练习口语,检验自己英文水平的机会。我既花不起钱去请什么外教,也没有去灯红酒绿的酒吧“泡老外”的勇气和习惯,所以唯一能认识老外的机会便是去人大的英语角碰碰运气。然而跟随朋友去过一两次便不想去了,因为收获实在太小。那里连个小板凳也没有,三五成群站着的全都是想找老外聊天的中国学生,一旦一个外国人走过来,立马就被重重包围,你一句他一句,很难插上嘴,而且即使插上嘴,也无非问些“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 do you do”, ” Do you like China”,之类的小儿科的话,无法找到一个可以深入的话题,也没有深入任何话题的机会,让我感觉好无聊。

我的第一个真正的外国朋友其实是在马路上“拣”回来的。当时我正在找工作,可以说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心里正很迷惘,不知道等待我的命运是什么。投放了两份简历,还没有等到一个面试电话。那天早上我准备去郊外拜访一个朋友,等公交等得特别辛苦,十几分钟了也没有来一趟。这时我看到迎面走过一个外国人,手捧一本Lonely Planet的中国手册,风尘仆仆,经过我,停在了离我不远的另一个公交站牌下。我在想我的电话是否会随时响起,我等的车是否会随时开过来,我放眼望去,看到了这个人群中孤单的旅人,正面对我的方向,似乎在微笑。几个黑车司机正热烈地包围着他。我想,也许他需要我的帮助,于是我步履轻松地走了过去。我的一声愉快的“Hi”立刻破解了他的包围圈,他也愉快地回应了我。我说”Do you need my help?” 他说“No,thanks.”我说“Where do you come from?’他说“California”. 我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说,”Tanzhe Temple”, 我说“Do you need a guide? I can be your free guide.” 他说”Why not.”说着他的车就来了,而我的车还没有来,我跟着就上了他的车。就这么简单,我交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外国朋友,还是一位蓝眼睛的意大利裔美国人,现在想起我们认识的过程还是这么愉快。不过不鼓励其他朋友效仿哦。女孩子这样随便在马路上与人交谈,父母会担心的,单身旅行者也应小心跌入美女陷阱。不过像我这样聪明的成熟女子自然有自己的判断力的。我第一眼就觉得这位老外是位需要帮助的,父亲般可以依赖的好人。我想他大概也第一眼就能判断我是一位单纯而美丽,除了练习英文别无他求的中国姑娘吧,要不他是不会请我上车的,而我也不会随便搭车的,呵呵。

在车上我们并排坐下时,我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外国人常常发出的味道来,我缩了缩鼻子,一会儿就适应了。说起外国人身上的这味道,我不得不提一下。许多中国人都有一致看法,多数外国人身上有点我们不喜欢的味道,连我们的著名作家张爱玲也曾经在她的小说中提到过。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在我所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外国人当中,我已不小心闻到过好几次了,不过这没关系,仍然不能抗拒我对他们的喜爱之情。只要人有魅力,味道很快就适应了。当然也有和我们一样没有味道的。记得有一次我还和我的一位加拿大朋友聊到过这一点。当然因为我们是很熟的朋友,所以我们说话都特别直接。我说:“为什么好多老外身上都有味呀?”他没有矢口否认,而是不慌不忙地说:“中国人口里有味。”我一听豁然开朗,说道:“咦,对呀,中国人的确很多人口里有味,而且有时是从很漂亮的小姐口里发出来的。为什么呀?”我的朋友慢条斯理地说:“也许这与体质和饮食习惯有关吧。外国人体毛重,身体内的坏东西大概多是通过体毛排泄的,所以容易有味,而中国人吃的太杂了。”我恍然大悟,调侃地说:“哦,明白了,怪不得外国人喜欢用香水, 原来是遮掩体味呀!”我的这位散发着淡淡香水味的朋友斜眼看着我,佯装生气的样子,我赶紧补了一句:“不过他们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接吻,因为嘴不臭嘛!”他咧嘴一笑,总算是扯平了。

话题转回到我的意大利朋友这里吧。跟着这个疯狂的老外马不停蹄地跑过四个寺庙后天色就近黄昏了,我们在前门道别,只是一个轻轻的拥抱,他竟然连晚饭都没有请我吃。但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我们毕竟是马路相识,互相有所警惕是理所当然的。也许是事后回过味来,觉得我是个好人吧,第二天他就打我电话请我吃晚饭了,也顺便让我帮他寻找通往机场的大巴,因为他第三天一大早就要回国了。说起外国人请吃饭,实在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中国人但凡请你吃饭,即使是两个人吃,怎么也得三菜一汤,或鱼或肉,外加酒水饮料,怎么也得吃得肠肥肚圆。而这个老外不但不懂中国的风俗人情,还是个吃素的,他只为自己要了个豆腐就不要了,让我要自己的菜,我看他只要一份,还不吃肉,怎么好意思多要呢。我想想两个人反正也吃不了多的,我也不喜欢浪费,有菜就得有汤吧,就来个素汤吧。然而在一般的中国饭店,吃肉很容易,真想找个纯素的菜还真不容易,最后我要了个简单的银耳汤。可是等菜上来后,他一手把着自己的麻辣豆腐,丝毫没有和我分享的意思,我让他喝汤,他说不用,不过倒可以尝尝,于是轻轻的舀了一勺,但仅此而已,并没有把豆腐分我一半的意思。我看看这个老外实在是太老外了,只好将就着对付一顿算了。我看着他拿着筷子的笨拙样子,直想笑。旁桌的客人也不时拿眼朝我们这边看。他看看旁边的桌子,带着几分打趣的语气问我,那些人为什么吃饭的时候make noises,我笑答,因为他们桌上的酒菜太好吃了,他们高兴。说到这里,来点题外话,我读过很多中西文化差别的文章,知道很多外国人都以中国人吃饭时发出很大的声响来评说中国人的优劣,我觉得这是很无知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table manner, 而这种manner的规则的形成是与自已独特的文化分不开的。中国人热情好客,喜欢喝热汤,喜欢在酒桌上畅谈,闭嘴怎么喝汤说话?西方人所谓的good table manner其实是很压抑人的。再把话题转回到我们那天的晚饭吧。吃完后我的外国朋友拿出一块手绢,轻轻的展开,盖住自己的高高的鼻翼, 非常响亮地醒起了鼻涕,我吃惊地看着他,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有人这样对着餐桌醒鼻涕,还如此响亮,这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是不能接受的。我想与当桌醒鼻涕相比,我们中国人吃饭时发点声响算得了什么?好了,不说这了,这场中西习性优劣之争的口舌之战又算扯平了一次。我是有一颗非常宽容的国际心的,所以这些我只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罢了,绝
不会介意太多。我和这位外国朋友的交谈是很愉快的,他回国后我们通过邮件往来,我也经常光顾他的个人网站,我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博学的学者,去过100多个国家旅行,我非常敬仰他,后来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了。

我用在第一个外国朋友的篇幅太长了,别的就简单提一下吧。我的工作环境简单,并不需要与外国人交流,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外国朋友并不多,也没有多少有趣的事。如果若让我再给他们作个总结性的评判的话,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外国人太“抠门”了!我还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朋友,虽说是中国裔的加拿大人,除了一张中国人的面孔外,其它的举手投足都是西式的。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去公园玩,排队买门票时,我拦住他说我来吧,你是客人。他却拿出十块钱非要买自己的,这种事情是不会在中国人中间发生的。大家是朋友,一般是一个人把大家的都买了,除了花父母钱的学生例外。而他呢,要买票也行,我们知道他比谁都有钱,但也不能就买自己的呀。为了教他点祖国文化,最后我还是坚持替他买了票。不过他还是好人的,只是不懂得中国的习惯而已,后来请我们吃了好几次饭。但不管怎么说他也改不了外国人精打细算的毛病。去年的五一,我约了几个朋友去家乡度假,因为他说他从未见过农村,想体验一下艰苦的生活,便把他带去了。我说我们都是穷光蛋,火车卧铺票我可请不起,不过家乡的吃喝住行我可以全包了,于是我们各自负担了自己的火车票。坐了一夜的火车,到达家乡的小镇时正是早上。我的弟弟来到了镇上迎接我们。因为正是吃早点的时候,我们坐下来吃早点。家乡的物价便宜, 两块五一碗的米线,我们四个人正好是十块钱。可是我们还没吃完,他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了两块钱,我赶紧悄声让他收起来,警告他在我家乡不要提钱的事,我包了,要不让人笑话。吃完早点后他想喝水,我于是把他带到一家商店,他为自己要了瓶口乐就完事了,其它的人连问都不问。这些细节其实都被我的弟弟看在眼里了,但是怕我没面子,装作没看见。后来有一次闲聊中想起这事,对我说外国人怎么这么小气。我说这只是习惯不同而已。我的家乡人都热情豁达,亲朋好友在一起吃饭坐车,无论穷富,总是有一个人来买单的,大家就像一家人,绝不会斤斤计较几元钱的,如果一个人要买水,一定会问同行的人需不需要。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点不同,我是更偏向于我们中国这边的,我觉得这更容易制造一种和谐亲密的气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当然外国人的各花各的钱,各人照顾好自己的习惯也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前段时间我的意大利朋友介绍了一位新朋友给我,说他是一位旅居中国的澳大利亚人,名叫杰克,非常有学问。我就喜欢和有学问的人打交道。网上交谈几次后,他邀我上他家吃晚饭。我还是第一次上外国人家里吃饭了,非常高兴。那是个周末,正好与女友鑫鑫购了一天物,便把她也拉上做个伴。鑫鑫不会说英文,从没有和外国人吃过饭,我正好帮她长点见识。杰克在网上对我说他很擅长做饭的,我在路上就幻想他会做什么给我吃了。然而到了那里后才知道完全不是我们想像的样子。餐桌上除了一盘拌好沙拉酱的拍黄瓜外,什么都没有。杰克为我们端上来了他做好的米饭,每盘米饭里都放了一点黄油烧土豆。鑫鑫有点不知所措,我赶紧对她解释说,外国人吃饭都是这样的,简单卫生,其实我想说的是,外国人都这样“抠门”,但是怕杰克听懂中国话,所以没说。这顿饭吃得很拘谨,这种快餐式的晚饭,要是在家里,我一分钟就把能把它干掉了,但是我们得像个客人样,硬是吃了十来分钟。好在杰克又给每人分了点香辣花生米,味道还是很不错的。杰克是位慈祥的长者,生活节俭,热爱中国,喜爱研究中国文化,虽然饭菜简单,我还是很喜欢他的。

好了,说了这么多,好像都离不开吃字,我有点不好意思了,好像我有多好吃似的。不过民以食为天嘛,吃喝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实是很丰富的。我认为要了解一个人,甚至于说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和他们一起吃饭了。谁是谁非,你们自己体会去吧。我只希望马克不会这么抠门就行了。对了,还没有和马克一起吃过饭呢。我和马克的认识纯属偶然。那是在香山脚下,我和朋友一起与下山而行的马克擦肩而过,我脱口而出:“老外!”呵呵,这是很多中国人都有的毛病,包括我这样见过许多老外的会说流利英文的“淑女”,没有恶意,就像是看到流星滑过,花车游行,姑娘被小伙亲吻,小贩被城管追赶一样,我们的目光总会驻留片刻,有时情不自禁地来点感慨。马克显然很了解中国文化,虽然他听到了也听懂了我的这声“老外”,但并不见怪,而是跟着我重复了一声“老外”。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但是我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交谈,而是各自走开了。但是机缘巧合的朋友几天后竟然在人大的英语角碰上他了,并得到了马克的联系信息。通过马克的网站,我才了解到原来他是这样一位有才华的中国通。不过遗憾的是我认识到这点后他已经离开了中国。很高兴和马克做朋友。通过他的网站,我了解到了许多生活中不能了解到的东西。看到他那么勤奋地写作,我也很受鼓励。不过对马克的了解,也仅限于网络上的那点文字而言,他看起来不像个十分有趣的人,因为他从不和我闲聊,也许是工作太忙的缘故吧。不过说千道万,是不是好人,有没有趣,吃顿饭我就知道了,但愿下次他来中国时,一定像个有钱人,慷慨地请我吃顿大餐,也不枉我这里高谈阔论一场,呵呵。

朋友的网站是:www.littlechinaworld.com/taoisgreat

Posted by & filed under 力马克, 零七八碎.

马克:为什么在中国公共厕所没有卫生纸?

广东朋友回答:這是跟中國人的素質問題。如果沒有素質的中國人 ,他們貪心,就把那廁所的衛生紙帶走。

马克:那我非常感谢你的解释。你们中国人怕卫生纸会被偷。

马克:为什么在美国没有这样的恐怖? 但中国有呢?

广东朋友:那就是素質問題。為什麽中國你會看到亂丟垃圾,在美國沒有?

马克:在中国你们叫他们 厕所恐怖分子?

马克:美国也有问题, 但是好像没有厕所恐怖分子的问题。

广东朋友:ER~~~沒有啦!!!其實廣州部分廁所還是有衛生紙的。

马克:我听说广东的最大的问题是黑手党。 就是 秘密犯罪组织

广东朋友:你說黑社會嗎?

马克:对, 对

广东朋友:我看不到. 黑社會,哪個國家沒有?

马克: 因为他们是秘密犯罪組織. 应该看不见. 他们不要你看他们做不好的事. 但是我听说过广东特别有.

广东朋友: 你聽誰說? 說的人是廣東人?

马克: 我在外国杂志和书看的. 香港, 澳门, 广东 — 赌博, 卖淫, 毒品, 不良商务,等等的.

马克: 有没有广东的厕所黑社会保护卫生纸, 不让别人拿走, 但是会收费?

广东朋友: 當然沒有! 你想出來的嗎? 哈哈哈

马克: 我在北京的时候, 经常遇到厕所黑社会. 他们会在公共厕所前等我进, 然后我很想用厕所放放, 但是如果我没有带自己的卫生纸, 他们会让我付钱才给我. 我叫他们厕所黑社会.

马克: 或者厕所恐怖分子. 还有, 有时如果我不付钱, 不让我进去.

广东朋友: 哈哈, 其實的確以前的公共廁所是收費的. 必須是要給幾毛錢才可以進去便便. 但廣州這兩年,政府規定所有的公共廁所都必須免費. 但是如果你忘記帶衛生紙,你是可以花錢買,但還是可以不買.

马克: 我以为中国还是毛泽东思想. 大家都可以公平的用厕所.

广东朋友: 現在廣州的公共廁所都免費了!!但我不知道其他地方.

马克: 为什么只有钱才可以放便?

广东朋友: 那是因爲部分廁所不是受政府的衛生部門管理. 而且以前政府沒有要求免費.

广东朋友: 所以部分會免費,部分就會收費.

马克: 那叫厕所文化革命?

广东朋友: 哈哈哈

马克: 计划经济的时候, 大家都可以用厕所, 是吧. 每个家庭都会收一个卫生纸. 可以随意放便.

广东朋友: 一向大家都可以用廁所~哈哈哈

马克: 因为计划经济之下, 每个家庭都受到一样的东西, 不是吗?

广东朋友: 不是! 政府不會給你派衛生紙,或者給你買衛生紙的錢.

马克: 那很感谢邓小平.

广东朋友: 但是不得不說,廣東人最會做生意. 連廁所的生意也可以做.

马克: 感谢邓小平给每个家庭机会买自己的卫生纸.

广东朋友: 沒有啦!跟他沒關係!

马克: 厕所市场主义!

广东朋友: 哈哈哈哈

马克: 你不是说: 占着茅坑不拉屎 ?

广东朋友: 說穿了,還是素質問題, 我沒有說!汗…

马克: 这不是表示计划经济的工作?

广东朋友: 在中國,廁所不是都分兩种嗎? 一種是座廁,一種是蹲廁. 我對經濟不了解.

马克: 我也对中国厕所文化不熟悉.

广东朋友: 中國人如果遇到座廁,尤其是不乾淨的地方. 都會踩上去方便.

马克: 是不是中国厕所文化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广东朋友: ER~~我不知道!!

马克: 洋鬼子进入中国以后, 有大变化了. 就是以前的中国厕所只是 地下的洞.
现在中国厕所都变了西方方式了. 叫大便化.

广东朋友: 不是!! 最早的中國廁所應該是人坐的吧.

马克: 你是不是感谢外国人介绍外国方式? 西方技术是不是对中国有好处? 没有外国人, 就没有今天的厕所质量.

广东朋友: 那是必定的. 同樣地中國人的技術也讓西方有好處. 美國能發展成爲最大的武器大國,都應該感謝中國人發明了火藥.

马克: 互相帮助.

广东朋友:

Posted by & filed under 力马克, 零七八碎.

我和一个很好的朋友叫Phoebe,两年多之前在北京,合作设立翻译公司了。生意到现在为止很顺利。Phoebe对翻译行业很熟悉也能管理公司每天的事。我觉得她做得非常好。我帮助她找到做翻译和校对英语文件的西方人,做一点点的国际生意, 和帮助保护翻译质量。公司的网页是 PowersTrans.com, 中文名字是佳诚博译国际翻译

现在我们公司在找翻译员。这是我们的招聘信息。如果你感兴趣,或者认识一个人翻译员,希望你会联系我们。如果你有简历,请发到如下的电邮箱!

佳诚博译诚招财经,IT,通用,新闻各个领域翻译
佳诚博译诚招财经,IT,通用,新闻类兼职翻译,要求经验丰富,有专业背景,了解专业知识。
近期公司将有相关较大项目,希望和优秀译员进行良好合作。

请将简历发至:E-mail: phoebetian@powerstrans.com
收到简历后会尽快回复,谢谢您的关注。

Posted by & filed under 新加坡.

我为工作来到新加坡,3个月多一点了。 天天的生活比来到后第一个星期稳定多了。但是我害怕世界经济危机还会影响工作的生活稳定。

我选择住的地方不是在新加坡中心。是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 但是这便生活比较安静,安全。 我住在地铁站比较近, 所以如果要去城市中心就方便。但是最近越来越不用去中心。

新加坡的酒吧和购物很流行,好像很丰富。因为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是很喜欢逛街买东西,我就不用去酒吧和很少去商业区,没有兴趣,没有意思。

但是不要天天在家里过日子。所以我有时去散步,跑步,运动。 我在附近的地方找到了篮球场。我最近的晚上去篮球场打球了。可以运动,流多汗玩。很多人来到在篮球场玩。华人,菲律宾, 马拉西亚,也有一些印度人,西方人(包括我)来打球。 其实很国际化的运动,大家都一起玩。感觉很好。 没有这样的运动的话,也许我会很孤独。我在这里还没有很亲密的朋友,但是我越去篮球场越认识一些人,可以跟他们舒服地聊天。

我最近有一些新习惯了。我在很晚的时候,喜欢去附近的印度菜的饭馆吃印度面包和咖喱,又便宜,又好吃!这些饭馆24个小时开门。我在家里经常用风扇。我明白了什么时候要开窗户,让风进入家里。在新加坡开始下雨的话,就一定下得很厉害。如果你看到雨开始了,快点要找掩蔽物。比方说你在骑自行车,看到雨,就要快点跑到你要取得地方,要不然你会湿掉了。

我也多看书. 新加坡有英语的中文的书店. 我最近买了经济学的, 中国历史的, 都还没看完.

反正我很想中国,有机会想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