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对现代中国有这些问题

Posted by & filed under 中国, 文化, 文化冲突.

我几年住在中国,想起来这些问题了。读者们,您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想法? 我开始学习中文以后认识一些华人了。发现和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和美国人的习惯一样,可以和他们相互握手。这是一种问候(greeting)的方法。但是以后问他们,在中国,有没有特别的方式做问候?比如在日本他们见面的时候,就会鞠躬,低头。在法国他们会亲一下对方的脸。在印度,他们会双手合什。好像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问候方式,也许是一种文化的表示。我知道中国古代中国人会磕头,但是现在谁都不磕头了。在美国,我看过一些中国人讲究 “入乡随俗”, 像美国人握手问候。我也在中国看过一些中国人握手问候。但是好像在中国平时没有特别的方式,说“你好”,“吃饭了吗” 就行。我就对中国问候方式很好奇了,除了说一句话以外没有特别的问候方式,对吗? (火箭vs篮网)姚明和易建联握手问候 另外,我很好奇,为什么一些中国人, 在中国, 没有去过外国, 也不说英语,也不认识外国人, 但是用英文名字? 我在美国开始学汉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中文名字,但是除了上课的时候以外不太用。特别不敢和别的美国人用,他们就会觉得我疯了。但是在中国,不少的中国人,和别的中国人还用英文名。好像一些中国人会只知道那个中国人的英文名,不知道他们的中文名。我对这个现象很有好奇。 终于,我最近去小卖店买冰水的时候,看到他们也卖几个杂志。非常惊讶看到一个杂志的上面有女孩的照片,好像她什么都不穿。我平时不看中国杂志,但是突然发现它们越来越开放了。我一直以为中国媒体,特别大陆的是很保守,不会有那样的照片。但是好像为了卖东西,中国媒体也多开放了。我很惊讶。读者们,你们同意吗?

北京798艺术区, 时代的差异

Posted by & filed under 音乐, 音频, 文化.

我今天和朋友去北京798艺术区。其实我觉得北京的名胜地方之中,798艺术区是最有意思之一。 我很喜欢看中国人做的现代艺术,照片,和时尚。好像798艺术区以前是工厂区,但是变成到艺术区。把50~60十年代的工厂和现代,与新鲜艺术截然不同特别有意思。时代明显的差异真令人感动。 在北京你可以看到很多古代的地方,都很有意思。 但是我觉得看到很新鲜,很现代的艺术很好玩。我可以得到很多新注意,从新角度看东西。我发现很多艺术者喜欢用古代差异的话题作艺术。一些艺术品是关于现代的社会,进行反省社会问题,比如贪婪,现代爱情和浪漫,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我特别喜欢知道中国艺术者怎么看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我享受看他们怎么表达现代中国。艺术品之中,有些对我很有吸引力,有些真让我反感。有些很让我考虑有什么意义。有些艺术品的做法特别让我好奇和感动。让我觉得艺术者怎么做这个? 反正,我特别喜欢的是,进入798艺术区是免费的!798艺术区也很大。 我今天过了4个小时,但是我觉得如果我有更多的力量,就可以一天慢慢看所有的艺术。 [wpaudio url=”https://getpowers.com/cn/recordings/798test.mp3″ text=”听马克说说他对798艺术区的印象” dl=”https://getpowers.com/cn/recordings/798test.mp3″] 为了去798艺术区, 你可以去10号地铁的三元桥站,然后从C1出口出来,上401公共汽车到王爷坟。到王爷坟就可以走到798艺术区门口。

圆明园遗址

Posted by & filed under 名胜, 北京, 圆明园, 文化.

我能了解圆明园是对中国人很敏感的话题。我也以前写过我反对欧洲许可Christies拍卖公司把在圆明园被偷的东西的拍卖。但是圆明园确实是北京著名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只看过在线的照片而已。我很想去看真正的地方,想知道到底现在怎么样了。 据历史书说圆明园是中国皇帝住的地方之一,颐和园之前建筑的Summer Palace。原来非常丰富,漂亮的,有花园,精彩的艺术和建筑。需要好多钱和人的劳动才建筑。但是在1860年都被英法军队起火,破坏的。因为外国军队破坏圆明园,中国人叫这个事:”国耻”。 我自己去圆明园之前,想象中国人去圆明园的时候,会感觉到对外国人(特别对欧美人)的遗憾,愤怒。虽然美国军队(我是美国人)没有参加圆明园的破坏,可是我想象在圆明园里,在中国人眼睛里,欧美人都是差不多。也许有些中国人欢迎外国人来看,知道真正的历史。虽然是150年以前的事,我不知道在圆明园里,中国人会不会对现代的外国人有反感。 反正,我想去看看。和我中国朋友一起用13号的城铁去五道口,然后付10元坐出租车去圆明园的南门。 圆明园好大!比颐和园更宽大。有几个湖,几个桥,包括柳树,花,有很多植物。我和朋友一天逛逛圆明园, 只有一张小地图,几次迷路了。我看到了很多废墟。我真惊讶。好像英法军队不但起火所有的大楼,而且打破所有的石筑机构。好像他们真故意地要彻底消灭这个地方。那个石头真大,一定很重,但是军队连石头都打破,不许可这个地方再建筑,让这个地方一直浪费,永远受伤。我自己看到这个事情,我也感觉到愤怒了。我的愤怒不是向外国人,而是向那时的军队,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对中国的态度。 我完全没有觉得中国应该感觉到羞辱或者“国耻”,而是我觉得那些破坏这个地方的国家应该感觉到羞辱。因为他们只为了他们自私的要求,决定进入中国首都,打破美丽的地方。他们没有文明。 但是说实话,我从南门进入以后,没有看到别的外国人。过30分多以后才见到另外一些。我觉得如果我一个人来,有可能会感觉到中国人的视线, 但是因为我和一个漂亮中国女孩的朋友一起去圆明园,我就感觉到更多视线和压力。是不是一些人认为外国人不但打破中国的好东西, 而且把中国美女拿走。我朋友开玩笑说圆明园的破坏就是我不好,我应该承认我有责任感。 我自己,对圆明园的破坏没有觉得责任感,但是我来看圆明园之后,感觉到要记住圆明园的历史,要知道一些国家让别的人民和地方成为殖民地是真不好,要记住军队的笨蛋真能做不好的事,我祖国美国也要注意。 进入圆明园的票是10元,但是我推荐你买25元的票,可以接近看遗迹。

一个外国人对面子怎么理解

Posted by & filed under 面子, 文化.

中国朋友问我: 马克,你认为中国人说的“面子”是什么?你喜欢中国人的“面子”吗?我很感谢你的问题。其实我还不是非常了解面子的,这个中国特产。但是我确实感觉到面子对我在中国的生活里很有影响。 在我看来,面子就是 face 的意思。我们用英语也说 save face, 意思就是顾面子,保护你的名声。但是好像中国的 面子 的意思,有更多的用法,意思比较宽大。 我不会在这里尝试解释,我怕我会丢面子。 反正,在我的中国生活里,面子对我有一些好处,也令我有责任感。比方说,我有时感觉到一些中国人为了保护中国名声,母国的面子,对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的态度比较好。也许因为我是外国人,一些中国人会加油帮助我,对我特别客气。特别在奥运会的时候,我觉得一些中国人特别想向外国,对外国人,要给很好很好的印象。这个“要给好的印象”,一部分是和面子有关系的。我有时也是这样。我希望大家都会对美国/美国人有好的想法,印象。我有时觉得我在中国生活,应该要加油对中国人很友好,客气,要不然我母国会丢脸。伊拉克战争特别是丢脸的事。虽然我特别恨伊拉克战争,可是我经常发现我为了顾美国的面子,必须解释美国政府的政策。 喜欢不喜欢面子的问题,我不会说我很喜欢面子。有时面子很麻烦。有可能如果人没有介意面子, 就会更有自由感,诚实地说什么都可以说什么。也许人人为面子不说他们真正的话,要做一个印象,image, 要让别人相信image 是真正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有些image是假的。不知道到底面子是不是好的东西,但是确实人人经常很介意面子,也许也让人误解。

中国人的含蓄

Posted by & filed under 文化.

最近一个新中国朋友从广东问我: 广东朋友: 你喜欢中国人的含蓄吗? 马克: 谢谢你的问题, 但是我不太懂 含蓄 这个意思. 含蓄, 比方说, 如果你对中国人说你说英语说得很好, 他们会说 “哪里哪里”? 这样吗?广东朋友: 含蓄的意思就是说,我想说把我的对某事物或人物的感受说出来,但我不直接说他,而是通过侧面来表达自己对那事物或者人物的看法马克: 是 “谦虚” 这样? 广东朋友: 例如,我想说你的汉语很好,但我又不想直接夸奖你的汉语很好,我会这样说:”看来我们的汉语老师都要失业了”。马克: 就是婉转的说法? 广东朋友: 是的。你说得对。 马克: 你喜欢中国人这点吗? 你觉得中国人有这样的特色?广东朋友: 是的. 因为我是中国人嘛 马克: 你觉得你也是 “含蓄” 吗?广东朋友: 我觉得我也是的。你认为呢!?。。。 我觉得大家都有个性. 我没想到中国人都是“含蓄”的。要是中国人比西方人比较”含蓄”的话, 也许不是文化的区别, 而是文法的特色。 在我看来,中文文法里有一些特色。在中国,你先说理由,然后说结果。比方说:因为他的女朋友喜欢很强的肌肉, 所以他经常去运动。但是在英语我会先说结果,然后解释理由。He often does exercise because his girlfriend likes strong muscles. 有时我听到中国人长时间说话,但是我会很着急等他到底要说什么,有什么结果,有什么point?好像他们要我自己考虑决定他的意思是什么。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很婉转的,令我疯了。我喜欢人说清楚结论,然后说些理由,我可以自己决定有没有道理。如果对方先说些理由,要快点知道他有什么结论。 日语文法更令我疯了。因为在日语文法里,到底yes或者no, 最后才出来。英语是 I love you 或者… Read more »